Category Archives: 參與更新地主們和鄰居們應該知道的

[新聞] 師大高樓建案 將成日照權關鍵判例

2011/09/14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民眾指控日照權、景觀權遭侵害的案例日增,環保署官員及環團人士認為,位於台師大附近,都更興建的38層樓案件,因是首宗引發日照權、景觀權爭議的官司,判決結果備受關切。

環團表示,這棟38層樓大樓興建案的兩項行政處分,包括台北市政府核發的「都市更新處分」,以及台北市政府都發局核發的「建造執照處分」,引起周邊居民和環團不服提告。

地方居民及環團提告的內容,主要認為:1.核給停車容積獎勵太寬鬆,因周圍停車位已供過於求。2.核給與周圍地區相互不調和的容積獎勵,因與鄰房僅隔狹小的4米巷道,卻興建高達38層、巨大突兀之建築,非常不調和。3.鄰近基地部分建物,因系爭建物陰影,冬至日照權不足1小時。4.擔心開挖範圍過大、過深 (地下7層),將影響鄰房安全性。

居民目前就兩個處分案,另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北市府停止執行,全案尚在法院審理中。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在本案中,最高行政法院100年裁字第1904號,承認「景觀權」及「溢給容積獎勵將侵害周邊居民『公共設施使用權』」、最高行政法院99年判字504號也承認日照權,但就景觀權有無部分則較模糊。這兩項內容,未來如能成為判例,將對國內未來日照權、景觀權的推廣,會有相當影響。

[新聞] 與高樓「爭光」 居民要求日照權

2011/09/14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高層建物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較低樓房的民眾要求景觀或是日照權呼聲起。記者潘俊宏/攝影

房地產建案不斷推出,許多建案號稱高樓景觀絕佳,但在炫人的廣告背後,周邊住戶擔心「日照權」、「景觀權」遭剝奪,紛紛向環保署陳情,要求政府拿出對策。環保署表示目前仍難以管理,但承諾明年的世界地球日前提出對策,包括日照權、景觀權在內的環境權綱領草案,未來立法管理。

環保署最近接獲許多民眾要求爭取「日照權」、「景觀權」的陳情或檢舉案,有大安區民眾指控師大附近擬興建38層大樓,不但破壞環境生態,也妨礙鄰居的「日照權」、「景觀權」。也有淡水、新店民眾向環保署陳情指出,房地產建案一棟比一棟高,棟棟都聲稱是「水岸第一排」、「景觀最前線」,夾在其中的矮建築照不到陽光,也看不到原本水岸風景。就連環保署旁兩旁也已預定興建30樓高樓,官員私下擔心,一旦興建完成,環保署恐怕也會「暗無天日」。

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說,查遍目前所有法令,都找不到有關「日照權」的規範和定義;只有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23條第2項規定: 「依本條興建之建築物在冬至日所造成的日照陰影,應使鄰近基地有一小時以上之有效日照」。同規則施工篇第40條也規定:「住宅至少應有一居室之窗,可直接獲得日照」。

另在景觀權部分,行政院曾於94年3月將景觀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將景觀權定義為「指人視覺所及的自然及人文地景,包括自然生態、人為環境及生活文化景觀」,但迄今未立法通過。

明年擬環境權綱領草案

邱文彥說,環保署承諾明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會擬出一套包括日照權、景觀權在內的環境權綱領草案,並舉辦大型活動宣導;在此之前,環保署將與法界和縣市政府會商,確定日照權、景觀權的主管機關和相關法令,評估是否將日照權、景觀權納入憲法或環境基本法,或另以法律定之,以符合人權要求。

[好文] 空間專業者的重責大任

2010年09月18日蘋果日報

日前有媒體轉述我從建築專業角度,對花博場館張清華建築師的肯定與其所受污衊的回應,原本這是針對所內師生的信件討論,卻被外界去脈絡地挪用,因此,藉此文進一步深化我的觀點與立場。

台灣在全球化下區域空間再結構中的第一次五都選舉,淪為政治攻訐戰場,當然不令人意外,但如張清華建築師此等台灣培養出的優秀並認真的專業者亦捲入惡意的政治污衊,令人痛心。張清華建築師的遭遇只是五都選舉的代罪羔羊,真正反映的是,與市民、都市政策、公共空間相關的議題,在政治人物眼中都不過是免洗的工具。市民,在這場選舉中被迫隱身。

花博的執行過程應該接受公共監督,單價是否合理必須禁得起司法檢驗,這是台灣社會好不容易掙來一點點的民主果實;建築師不該成為防火牆,而遮蔽了原本應該深化的政策討論,這是專業界的悲哀。倘若因工程趕工之故而必須增加施工經費,這是再也合理不過的事,異議者何須一竿子打翻?我們應該問對問題,活動籌備期間可以及早施作的工程,為什麼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壓力下才開始發包?甚至導致這一連串不可收拾的後果?

再以台北市沸沸揚揚的都市更新「利多」為例,國、民兩黨候選人對此一巨幅影響台北都會空間再結構的政策竟有如此高的共識,對北市府違背空間專業良知的兩倍容積放送,大量透過暫時性的假公園、假菜園放送容積給建商等嚴重影響都市空間品質的政策,挑戰者幾無質疑。甚至,就在本周三,我們城鄉所的研究生都還在松山區都更現場聲援受《都更條例》與建商迫害、被污名化為「釘子戶」的「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

如台北市發展局都市更新處長,近日在學學文創參與都市更新座談時,無奈地以二戰時山本五十六縱使反對政策亦不得不執行上級命令自況,更讓人深感與市民息息相關的都市空間議題在此次選舉中的卑微。作為空間專業者,我認為有必要在這次五都選舉中負起責任,積極參與選舉活動,讓市民清楚認知切身相關的都市政策議題。藍綠不該局限我們的視野和行動,混仗之中我們需要新的政治想像,例如包含「人民火大聯盟」在內的幾個社運團體,刻正以「人民老大參政團」形式投入這場選舉,準備透過參選市議員甚至市長,將五都選舉還給市民、還給公共議題。

隨著選戰日程益加接近,都市政策是空間專業者對市民無可迴避的責任,我呼籲在這次選舉中,將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都市更新政策、社會住宅作為基本人權議題、反強迫拆遷、友善城市的無障礙與高齡者照護、反壓迫驅離流鶯與遊民、透明的花博等都市政策辯論空間,還給市民。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夏鑄九

[好文] 都市更新 非特效藥

  • 2010-06-25
  • 中國時報
  • 【漢寶德】

近來市民所關心的議題似乎是都市更新。在五都選舉逐漸加溫的今天,「都更」勢將成為政治的爭論焦點。究竟政府在大力推動的都市更新對市民有利還是不利呢?實在有釐清的必要。

簡單的了解所謂「都更」,就是市內四、五層超過三十年的老屋,如能得到在面積二千平方公尺以上的街廓內足夠的住戶同意,就可以商請拆除,興建新式大樓。為了鼓勵建商投資,市民積極參與,市政府可給予加倍的容積獎勵,因此原住戶除了可以一坪換一坪住進新式電梯大廈的住宅外,建商也可利用增加的容積賺錢,當然包含他為住戶新建所付出的費用。

自表面看來,這是一種三贏的策略,可以解決都市老舊市區的品質低落問題。一方面,政府不必花錢,頂多出一點獎勵性的費用,就可以把市區景觀改造。經過更新的過程,若干年後,台北市就會逐漸成為趕上世界潮流的現代化城市,不再被視為落後。台北市雜亂無章的景觀,如招牌、鐵窗等,可以一舉而清掃乾淨,成為使市民感到驕傲的居住環境。另方面,市民不必花錢,自破敗舊屋的住戶,住進光鮮亮麗的豪廈之中,與高收入的外來者住在一起,原是夢想而得不到的。第三方面,不用說,建商利用這個機會在都市的核心地區取得土地,建造的面積有一半可以高價出售,獲利自不待言。既有利可圖,建商會擴大投資,對都市經濟的成長也大有利益。

可是為甚麼學界的反應不佳呢?

學界的反應大體是以下幾點:第一,這是便宜了建商。政府把容積這種公共財輕易的交給財團,讓他們進行更新的開發,實在太便宜他們了。第二,看上去對市民有利,但卻因更新把都市住宅的售價成倍的抬高了。原住人固然有高級房子住,但等待買屋的廣大群眾卻永遠沒有希望了。第三,由於都市更新,把原有的租屋而居的市民趕走了,他們要到哪裡去呢?因此可能隱藏了一些社會問題。第四,也許不是市民所重視的,是都更徹底毀掉原有的所謂都市肌理。這個字眼也許太專門了,在此暫且略過。由於有這麼多的負面批評,執政黨的都更計畫在政治上是加分還是減分,還很難預料呢!

把正、反面都說明之後,我們要怎麼看「都更」呢?

繼續閱讀

[好文]都更 應重視歷史建物

  • 010-05-28
  • 中國時報
  • 【林少軒/北市(研究生)】

我心中充滿疑惑:為何都市更新在我們的印象與心目中,等同建商收購建物土地?等同於將老舊的建築打掉重建?

台北市溫州街一帶,寧靜且古色古香,是遠離師大與公館夜市喧嘩與都市塵囂的避難所;是漫步思索、獲取學術與人生靈感的最佳去處。如果都市需要綠地作為肺,那麼都市裡的大學則需要一個能夠穿越歷史、沉澱心靈的空間,讓身心能夠解放、思緒能夠徜徉。日本京都大學附近,以著名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經常散步而得名的「哲學之道」就是很好的實例。

事實上,都市內部具有特色的建築群應該要好好維護。任何的土地都可以看到新大樓,但是歷史建築打掉之後就不復存在。

以大安區一帶的老舊日式宿舍來說,任由其荒廢凋零,最後淪為建商覬覦的肥肉,不如將其整修之後,作為歷史文化園區,開放更多的市民參觀,作為教育推廣或文化觀光之用。

對一個都市空間利用者來說,都市更新的意義,應該是強化都市原有的功能,讓住宅區更適合居住、讓商業區更加便捷繁榮、讓古蹟與歷史建物可以保存、讓城市的文化與朝氣可以使每個都市居民都能夠感受。

[好文] 如何讓城市更適宜居住

【聯合晚報╱社論】

聯合報調查民眾對居住縣市生活環境滿意程度,花蓮縣、宜蘭縣和台中市最優,台北市和基隆市則評價最低。

一個城市是否讓市民感到適宜居住,有很多因素,包括地理條件、氣候、交通、教育、醫療和人文資源,乃至於城市意象和人情味等等。有些縣市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譬如花蓮和宜蘭,自然吸引一批喜歡好山好水的居民,也因此宜維持低度發展。台北市的滿意度雖低,但仍有很多外地人往台北移入,因為充滿就業機會和各種社經資源。

台北市早年缺乏整體規畫,公共設施不足,綠地面積不夠,違建充斥,市容醜陋。這些硬體條件近年來改善甚多。而另一方面,很多外來觀光客讚美台北的人文素質,認為是個友善的城市。甚至如作家舒國治寫「台北的歡樂角落」,說這個城市粗看「不夠軒昂」,但深入探索會感到「是一個讓人會有驚喜的地方」。可見得一個適宜居住的城市,要讓市民能各取所需,並非單一方面的加強建設就能解決。

繼續閱讀

[好文] 2倍容積 2倍痛苦

2010年05月13日蘋果日報

為加速都市更新,台北市政府打算就老舊房屋提高至2倍容積率,前營建署署長黃南淵對此表示:「官員沒良心」。台北市政府將推出「舊屋換新屋」新方案:只要屋齡逾30年,即可在原地重建換新屋、且坪數不縮水,市政府給予2倍的容積獎勵,區段較好建物還外加一個停車位,北市府估計有近30萬戶、超過百萬市民受惠。

北市都市發展局認為,現行房價居高不下,原因之一是供給不足,一旦透過兩倍容積率的方式增加25萬戶的供給,使得供給大於需求。
台北市長郝龍斌說,「便可使房價下跌」。真的嗎?本文試分析2倍容積的可能後果:
1、鼓勵投機、房價更漲:這幾年來,都更當紅,民眾前仆後繼購買中古屋,原因都是看中都更後的暴利。
以大安區的老公寓而言,目前每坪約50萬元左右,都更後,每坪房價估計超過100萬,是2倍以上的利益。
所以,房價怎麼可能因為都更反而下降?另一方面,薪資水準不斷降低,大學畢業生起薪才2萬2,離買房的能力越來越遠,對薪水階級而言,是2倍的痛苦。

沒錢買致空屋率增

2、空屋率增加、菲傭住帝寶:依北市府估計,目前在北市設籍有97萬戶,而現存住宅只有89萬戶,中間落差8萬戶,而2倍容積率之後,將增加25萬戶供給,假設這8萬戶都有能力購買,那剩下17萬戶誰來買?
就算成交率高,但很多都是有錢人在買,菲傭在住,其意義何在呢?
3、降低生活品質、景觀也將受影響:在2倍容積之後,台北市的人口密度不一定會增加,但是房屋密度一定增加,建築物更高聳、台北市的天空將更狹窄。
另外,容積率愈大,對建商來說可以賺更多錢,但對於住戶來說,因為建築密度愈高,居住的舒適度也就愈低。
4、不利都市更新、地主更惜售:自從宣布增加容積之後,中古屋的房價已經又漲了2成。房價不斷追高,地主可能這時候賣地嗎?地主要求更多,雙方談判更困難,反而不利都市更新。
5、社會不安:表面上,2倍容積是政策利多,但是,該政策卻是兩面刃,一方面,建商希望趕快取得土地,另一方面,地主更不輕易放棄土地,這時候,類似正義國宅釘子戶遭槍擊的事件恐怕會再度重演,而政府也將面對因為土地情感或沒有受到照顧而不願搬遷的那些人所可能引發的抗爭。同時,房價因為沒有得到抑制,無殼蝸牛蠢蠢欲動。
6、人口持續外流:台北市總人口這1年來已經淨遷出近2萬人,這些遷出人口應該都是受不了台北市的高房價。一旦2倍容積政策實施,房價更漲,只會加速人口外流,不利經濟成長。

獎勵措施助長價飆

至今為止,政府的多項獎勵措施,例如: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優惠房貸、協調提高房貸成數等……,或許本意都是在幫助民眾擁有自己的房子,但間接的結果,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助長房價飆漲。
這次,2倍容積率很有可能造成同樣的後果,結果是2倍的房價、建商和地主2倍的利益、而買不起房的人有2倍的痛苦。

作者劉明德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好文] 勿濫用容積率做獎勵

【經濟日報╱社論】2010.05.02 03:09 am

台北市長郝龍斌最近宣布,將提供願意都市更新的老舊公寓獎勵,最高可提高其容積率兩倍。郝市長認為這政策可以增加房屋供給率,減少房價上漲的壓力。然而,主管都市更新的內政部長江宜樺卻認為,此政策和現行規定不合,業界專家也認為此一作為可能反而助長房價;甚至,同黨籍的市議員也批評決策草率。所以,郝市長宜重新考慮這項決策,不必怕被指責為朝令夕改。

郝市長的錯誤之一是不了解供需時間的差異。目前房價暴漲是因為目前需求超過供給,而獎勵都市更新所能多增加的房屋供給,卻要在幾年之後才會出現,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並不能抑制現在的房價上漲。相反地,都市更新工程若很快展開,原住屋被拆掉的人民還須找到新屋蓋好之前的住所,造成需求增加,房價甚至可能上漲。

郝市長的另一個錯誤,是未注意到抑制房價的目的之一,是避免低收入者買不起房子,但這項政策卻對低收入者更不利。收入較低的家庭若要住在市區,常須選擇老舊的公寓。但這項政策使舊公寓的土地價值大漲,故舊屋的售價也必然上升,而使收入較低的人民連老舊公寓也住不起。無殼蝸牛組織也指出,這幾年台北市的都市更新都是改建為高價的房子,低收入者更買不起,甚至付不起管理費。

繼續閱讀

[好文] 30歲怎算老?

  • 2010-04-29
  • 中國時報
  • 【莊佩璋】

阿姆斯特丹的喜來登大飯店有部分是三百多年歷史的木造老房子。隔音不佳,一牆之隔,仍可聲息相通。不過,這是五星級飯店,設備完善;住在「古蹟」裡,也算是賣點。

別說歐洲,即使歷史不久的美國,「高齡」百年的木屋也到處都是,只要妥善地除蟲、上漆,再傳個三代也沒問題。

令人不解的是,木屋在歐美可以「服役」百年以上,為何台灣的鋼筋混凝土公寓,才卅歲,就已算老舊房屋?人,是「三十而立」;公寓,卻三十而老。難道鋼筋混凝土竟不敵血肉之軀?

台北市標榜要成為「永續生態都市」;但,最近搞的都市更新卻總與「永續生態」背道而馳。對屋齡卅年以上的廿九萬老舊房屋放寬一倍容積率,即為一例。

放眼全世界,絕對找不到屋齡卅年即算老舊建築的例子。房屋是永久財,傳統上都會住好幾代,怎會卅年就要拆呢?所以台灣所謂的「都市更新」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其實是假更新之名,架空都市計畫,突破建蔽率及容積率的限制,既圖利建商,又可對現住戶政策買票。

如果台北市真心要追求「永續生態都市」,絕無更新「老舊」公寓之理。都市,應是有機體,就像樹木的年輪,一層層地累積,記錄居民的記憶。

台北市由淡水河發源。如果從淡水河往東走,可以發現艋舺、迪化街、保安宮……這一帶是清朝留下的年輪;到了總統府、監察院、明石總督墓、圓山神社這一帶,是日治的年輪;新生南路(舊瑠公圳)與國父紀念館間,屬於國府時期;信義計畫區則代表民主時代、全球化的台灣。

遺憾的是,政客沒有眼光,看不出台北市的美麗年輪。也因此草率地拆掉了舊台北火車站、明石總督墓;粗暴地把龍山寺的廟埕搞成一個不三不四、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庸俗公園。我擔心,萬一老舊公寓都更新成功,綠樹如蔭的民生社區將灰飛煙滅,我們將一如後悔舊火車站之不保,也將惆悵老公寓的消失。

卅年屋齡其實一點也不老,我現住的公寓已近五十歲,仍筋骨強健,安全無虞,舒適無比。我不懂,還可以住的房子為何要鼓勵拆除?這樣環保嗎?更新後,容積加倍,居民遽增,環境負荷量當然也加倍,這算哪門子的「永續生態」?

政客短視,人民貪婪,官民相賊。這樣的都市更新,恐怕只會更沒人味。

[好文] 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你更新我送容積

近日報載台北市政府將大放利多,都市更新可以獲得2倍之容積獎勵。唉!選舉又快到了,老狗又在變把戲了,但變來變去還不是「大放利多」這麼一個賤招,真的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老狗改不了吃X的習慣。建築容積是一種土地發展權,它是整個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它應該歸全民所擁有,此新增財富理應平分給全體民眾(我過去常主張原法定容積已經依都市計畫免費奉送給地主了,這一部份我們就認了,因新創造之容積則應平分給大眾,台北市民每人憑身份證字號即可分到台北市新創之容積), 不能說依據一個內政部所制訂之「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就可以為所欲為、愛送給誰就送給誰,愛給多少就可以給多少。都市容積的規定是都市計畫的範疇,同時掌管都市計畫與都市更新之內政部,怎可一方面通過都市計畫,規定土地使用與土地使用強度,另方面又容許「都市更新法」、「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以及各種巧立名目之容積獎勵辦法綁架(其實是強暴)都市計畫,容許超過原法定容積2倍以上之發展,且不必增設公共設施。內政部作為都市計畫與都市更新之中央主管機關,難道真的「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住耳朵就以為聽不到,…」,難道真的要繼續用你的左手(都市更新)打你的右手(都市計畫),直到把右手打成殘廢才行麼?英名的內政部長與「無為而治」的營建署署長,請你們救救你們的右手吧!

繼續閱讀